首页 > 学习园地 > 正文

十九大报告专家学者系列解读(5)
更新时间:2017-11-09    来源:   作者:   

 

培育壮大新动能,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

2017年10月24日14:35    来源:人民网
 
  “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。”十九大报告指出,在中高端消费、创新引领、绿色低碳、共享经济、现代供应链、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、形成新动能。
  新动能是相对于旧动能来说的。何为旧动能?旧动能主要是指规模速度型目标导向、模仿跟踪型主体支撑、GDP导向制度引领、传统低端产业发展、粗放投入型要素配置,具体表现为:大目标GDP增速、大国企外企主导、大规模造城运动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、大规模开发区建设、大规模要素投入、大规模招商引资、大规模模仿复制等。何谓新动能?新动能主要指质量效益型目标导向、创新型主体支撑、可持续制度引领、新兴高端产业发展、高级要素配置,具体表现为:新动能驱动(新制度、新要素、新市场);新产业形态(新产业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品牌);新主体支撑(新企业、新企业家、新居民、新平台)。
 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创新发展。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。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创新动力的培育,而培育壮大新动能将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。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发展的基本主体,新技术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内容,新制度是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。
 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。经济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排放结构转型升级(绿色发展)两个方面。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产业的高端化、集群化、品牌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,排放结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绿色化、低碳化、循环化等方面。培育壮大新动能,特别是培育新制度、新要素(含新技术等)、新市场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、新企业等,无疑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排放结构转型升级。
 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。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强调通过提高效率驱动经济增长,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培育增量来化解存量矛盾。而培育壮大新动能,既可达到通过提高效率驱动经济增长的结果,又可达到通过培育增量来化解存量矛盾的效果。
 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应对新技术革命。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革命、智能技术革命、新能源技术革命等方面。培育壮大新动能,既可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培育新企业等创新型主体,又可为应对新技术革命提供新技术等新要素支撑,更可为应对新技术革命提供新制度、新市场等环境。
  培育壮大新动能有利于应对激烈国际竞争。随着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后,中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。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竞争、人才竞争和制度竞争等方面。培育壮大新动能为应对这些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
  笔者认为,培育壮大新动能,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,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。培育壮大新动能、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,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:
  首先,建立新制度。新制度要通过推进新改革来实现,新改革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关键性改革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要推进与“四减”(减税费、减管制、减垄断、减货币超发)相关的改革。与减税费相关的改革有财税制度改革、政府机构改革;与减管制相关的改革有行政管理制度改革、审批制度改革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、政府三单制度建设(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、负面清单);与减垄断相关的改革有垄断行业改革、国有企业改革、垄断价格改革;与减货币超发相关的改革有货币发行制度改革、金融制度改革、外汇制度改革等。基础性关键性改革主要有国企国资改革、产权制度改革、政府制度改革、财税金融制度改革、科教制度改革、社保制度改革、司法制度改革、开放制度改革等。
  其次,培育新要素。包括培育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;培育专业人才、市场人才和管理人才等新人才;提供和吸收各种新知识;开拓各种新的融资形式和渠道等。
  再次,形成新市场。一方面,要通过促进传统五大需求“吃穿住行用”升级,来形成新市场;另一方面,要通过培育新五大需求“学乐康安美”(学习需求、快乐需求、健康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美丽需求),来形成新市场。
  第四,发展新产业。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,如IT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生命生物工程、节能环保、机器人等产业;发展现代制造业,如飞机高铁制造、信息装备制造、核电设备制造、特高压装备制造、新能源汽车制造等产业;发展现代服务业,如金融、物流、技术服务、专业服务(会计、律师、审计等)、文化旅游休闲服务、养老婴幼服务等产业;发展现代农业,如观光农业、旅游农业、设施农业、休闲农业、体验农业、都市农业、创汇农业、网络农业等。
  第五,壮大新主体。即壮大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主体,包括创新型企业(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企业)、创新型个人(如创客、新型农民等)、创新型区域(如创新型城市、智慧城市等)、创新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、创新型国家平台(如国家创新中心、国家技术中心、国家实验室等)。

 

上一篇:十九大报告专家学者系列解读(4)
下一篇:十九大报告专家学者系列解读(6)

分享到: 收藏

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49号